當聽到確診為糖尿病時,是否因為想到往後的人生就要被胰島素注射、服用藥物所禁錮,而感到驚慌失措呢?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多出現在幼童或青少年時期,其中以 4 - 7 歲和 10 - 14 歲最常見,但並非只有孩童會罹病,而是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。那麼究竟什麼是第一型糖尿病呢?
什麼是第一型糖尿病
人體的胰臟就像一座製造胰島素的工廠,胰島素則是打開細胞大門的鑰匙,能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被利用或儲存,使身體獲得能量。當身體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時,血液中的葡萄糖便無法被利用,進而堆積形成高血糖,並導致其他併發症。
第一型糖尿病特性
第一型糖尿病的特性在於-胰臟分泌胰島素的 β 細胞功能受損,使得身體無法自行合成足夠的胰島素,因此,需要依靠外打足夠胰島素以維持正常生理功能。這也是為什麼第一型糖尿病舊稱「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」。
糖尿病引起的酮酸中毒
當身體養分不足時,細胞會發出飢餓的訊號,但若此時胰島素不足,使得細胞無法正常獲得葡萄糖作為養分,身體只好分解脂肪來產生能量,然而脂肪分解產生酮體,累積至一定程度後便造成酮酸中毒。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初發病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,至酮酸中毒就醫才發現罹病。
延伸閱讀:糖尿病也有急性併發症?認識酮酸血症
為什麼會得第一型糖尿病?
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不明,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是患者本身的遺傳基因之易致病性、環境、自體免疫系統三種因素的相互作用。
患者體內的免疫系統異常,自體抗體攻擊 β 細胞,β 細胞功能受損而導致第一型糖尿病。免疫系統異常可能是基因與環境兩大危險因子所誘發,環境因素包括病毒傳染,例如先天性風疹症候群、克沙奇 (Coxackie) B4 感染、周產期因素 (媽媽懷孕時是子癎前症)、過早接觸牛奶等因子,刺激免疫系統反應,進而攻擊 β 細胞。
第一型糖尿病的常見症狀
第一型糖尿病的常見症狀包括:
- 容易口渴,導致喝多
- 容易飢餓,導致吃多
- 頻尿(原本不會尿床的小孩可能開始容易尿床)
- 不明原因地體重減輕
- 尿中有糖
- 疲倦
- 視力模糊
- 女性易有陰道或尿道感染
需要小心的是,多數糖尿病患在罹病初期無明顯症狀,因此常常延誤就醫。若不明原因而出現上述症狀一段時間,建議就醫進一步檢查。
第一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
糖尿病診斷的方式包括檢測空腹血糖、糖化血色素 (HbA1c) 等。人體空腹 8 小時後血糖正常值應小於 100mg/dL,若空腹血糖介於 100 - 125mg/dL 之間或糖化血色素介於 5.7 - 6.4% 之間,都可能有糖尿病前期的風險,若空腹血糖超過 126mg/dL 或糖化血色素大於 6.5% 則確診為糖尿病。
確診第一型糖尿病的方式,還需檢測胰島素分泌過程中的副產物「C-Peptide」的濃度,並配合升糖素刺激試驗以及腎功能指標,來評估身體是否可分泌足量的胰島素。檢測方法是先抽血檢驗 C-Peptide 濃度,接著注射 1 毫克升糖素,待6分鐘後再抽血檢驗 C-Peptide 濃度,若小於 1.5ng/dL 代表患者體內分泌胰島素的殘存功能不足,須接受注射胰島素之治療。
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
血糖穩定對糖尿病患來說極為重要!失控的糖尿病會對全身各種器官造成不良影響。血液在我們體內不停循環,它流經全身大小器官,因此血液中的血糖濃度當然也就會對身體造成直接影響。血糖巨幅波動,或是長期處在高血糖、低血糖的狀態,都可能引發糖尿病併發症。糖尿病的併發症可大致可分為急性、慢性併發症兩大類:
急性併發症
- 酮酸中毒
- 低血糖
慢性併發症
- 腎病變
- 大血管併發症 (如心肌梗塞、冠狀動脈阻塞、栓塞性腦中風等)
- 眼睛病變 (如白內障、視網膜病變)
- 神經病變
- 牙周病
美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建議,將血糖控制在穩定且合理的範圍能延緩併發症的產生。若確認屬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,建議定期回診評估,並遵從醫師指示進行胰島素藥物治療,同時配合營養師諮詢。
▶︎ 延伸閱讀:糖尿病併發症
確診第一型糖尿病,我能做些什麼?
除了醫療團隊的協助,自己也必須付出努力,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。與醫療團隊配合、加深對自己糖尿病的認識、以及自我照護都相當重要。自我照護包括好好了解自己的身體,做好自我血糖控管 (SMBG),並進行飲食、運動及生活型態調整,避免併發症的發生。
在面對糖尿病時,無非需要調適心情、勇敢面對,積極控制血糖,別讓血糖控制你!
資料來源: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-2016糖尿病衛教和新教材
除了在智抗糖部落格學習正確知識外,記錄血糖更能為控糖效果大大加分!全台最多人使用的智抗糖 App ,擁有方便記錄的功能,是糖友控糖的最佳工具。